8月18日至24日,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峰,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杜延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3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参加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
吴义勤在讲话中指出,儿童文学肩负着塑造民族未来、启迪少年儿童心灵的神圣使命,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儿童文学作为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沃土,为孩子们提供情感滋养与人格奠基,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作用。本期研修班的举办,是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与中少总社《儿童文学》杂志加强儿童文学队伍建设的有力实践,旨在为培养更多后备文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开创儿童文学事业新局面。此外,他还传达了中国作协主席张宏森针对本次研修班所作出的重要批示。
郭峰在致辞中说道,本期研修班对壮大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丰富创作类型与题材、加强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探索意义重大。其将引导创作者融会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为党育人”使命,扎根儿童生活,以儿童视角的“小窗口”反映大时代,用童言童语传递价值观,进而打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精品力作,推动儿童文学在创新中突破,从“高原”迈向“高峰,为新时代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学员代表王君心、肖婧分别发言,深情追忆了自己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与《儿童文学》结缘的经历,并表示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以纯粹而认真的态度,为新时代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期研修班以专家学者授课、文学对话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多位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编辑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在专业课环节,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提出儿童文学作家须有“三心二意”——童心、诗心、爱心,感恩意识、敬畏意识。作家应感恩时代、祖国、党和人民,同时要敬畏传统、历史、文化和儿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重点阐述了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与本质认知,提出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原则与创作者的素养要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分享了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创作方法与经验,并提出儿童文学的创新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探讨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儿童性和艺术性,以及未来阅读形态下儿童文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要素。在文学对话环节,著名作家张之路、左昡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畅谈新时代儿童小说的创作。《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则结合编辑的工作经历为创作者给出切实建议,认为作家尤其要妥善处理主题出版与艺术性转化的关系。
8月22日下午,研修班学员前往中少总社开展参观交流活动。活动中,中少总社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整体发展概况和各业务版块具体情况,多位学员代表踊跃发言,大家针对当前出版行业现状充分交流。在当晚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中心举办的《儿童文学》创作联欢会上,学员们在与AI同台竞技的“现场作文擂台赛”上尽显风采,又在“故事接龙游戏”里即兴创作,以鲜活的表现生动展现了此次研修的学习成果。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中心总监胡纯琦在点评环节中说:“文学艺术或许是人类对抗AI的最后防线,作家们作为天选之子,肩负着用情感和生命体验守护人类精神内核的使命。”。
结业典礼于8月23日在北京举行。徐可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修班旨在帮助作家深化对儿童文学的认知,引导作家锚定审美向上的创作坐标,以更开阔的视野拓展思路,创作出服务儿童成长、映照时代风貌的优质儿童文学作品。他强调儿童文学作家要加强原创自律,尊重原创精神,更要努力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领力的文化品牌,让儿童文学的声音更加响亮和深入人心。
学员代表常笑予、何晓宁、李柔发言时表示,感谢此次学习让自己看到更高远辽阔的创作风景,未来将努力写出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儿童文学》杂志早在1964年、1978年和1982年,就举办过三期儿童文学讲习班;1997年、1998年,《儿童文学》杂志又与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两届儿童文学青年作家讲习班,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输送了大批中坚力量。参加本次研修班的39名学员由中少总社《儿童文学》杂志筛选推荐、鲁迅文学院遴选,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批准后录取。学员们均为近年来在儿童文学领域崭露头角的实力派中青年作家。文脉赓续,薪火相传,期待这一支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通过此次的研修学习,实现从“崭露头角”向“精品迭出”的跨越发展,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书写新时代儿童文学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