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成长,关联生活与素养——202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深度解析
文:熊伟 北京中学
作者简介
熊伟,文学博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北京中学。从教期间,多次获得市区级教学技能展示和教学论文一等奖。致力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带领学生在读书和写作中听生命拔节的乐音。
原题回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请以“这样生活更健康”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世界是一个科学大课堂,时时学科学,处处用科学。阅读经典作品、参与社会实践、畅游海底遥望星空……我们增长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请以“一堂科学课”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师生姓名等。
名师解析
202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延续“二选一”模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成长,体现鲜明的育人导向,折射出中考语文对学生成长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回应。
一、锚定成长与社会发展坐标
《这样生活更健康》这一题目紧扣青少年的成长痛点——学业压力大、作息紊乱、缺乏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方式,挖掘“健康密码”,梳理生活习惯,提炼“更健康”的逻辑,传递“健康是生活基石”的理念,助力青少年将“健康”这一概念落地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契合国家对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倡导。
《一堂科学课》这一题目聚焦科学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从科学大课堂中获取知识、领悟精神,如探索自然规律的实证精神、面对未知的求知欲,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让“科学课”成为跨学科、重体验的成长课堂,呼应科技强国战略,彰显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价值导向。
二、生活记录与深度思考的交融
两道题目的作文素材均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挖掘平凡生活背后的深度内涵。
《这样生活更健康》绝非流水账记录,而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度探寻。以“参与社区骑行”为例,同学们不能仅停留在骑行锻炼这一表面行为的描述,而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打破手机依赖、重建社交联结的多层意义。通过描述自身在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的具体经历、心理变化以及实际收获,展现对健康生活的深度思考,从而体现从生活现象到哲理思考的升华。
《一堂科学课》应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积累真实的生活素材。比如“博物馆里解码青铜器防锈工艺”或者“观察奶奶用传统发酵法做馒头,探究微生物科学”等,这些生活场景中的科学探索,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科学精神的感悟。同学们需通过描述具体的探究过程,抓住对未知的好奇、实证的态度、创新的思维等科学精神内核,展现从“学知识”到“悟精神”的思维进阶。
三、呼应教改趋势的创新探索
今年的这两道作文题目都摒弃宏大、空泛的主题,扎根可触可感的生活与学习场景。同学们需激活生活体验,摆脱作文“模板依赖”,契合中考反套路化、强调真实创作的改革方向。
作文题跳出单纯的语言考查,以作文为载体,关联健康意识、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培养,体现“语文+”的跨学科育人思路。如《一堂科学课》联结科学教育与语言表达,《这样生活更健康》关联生命教育与生活智慧,呼应“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趋势,引导语文教学从语言技能训练,转向素养本位、全面育人的新轨道。
202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以小见大,在价值上锚定成长与社会发展需求,在素养上考查深度思考与思维进阶,在改革上呼应反套路、育全人的方向,为中考作文命题与语文教学转型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样本,彰显了新时代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本文为《中学生》独家约稿,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初审:鲸鱼鱼
复审:刘祎 王少宁
终审:恩明
排版:段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