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幼儿画报,陪娃 “读” 见成长
一个家庭最消耗孩子的,竟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很多父母认为:
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笨;
孩子脾气差,是因为不懂事。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不见得。
因为家里总有那么些不起眼的小事,日复一日地消耗着孩子的能量和心气。
到最后,你会发现——孩子没有输在学校,而是输在了家里……
01 吵吵闹闹的氛围,是孩子心里挥之不去的 “噪音”
有位妈妈在社群里分享,她和老公总因为鸡毛蒜皮吵架:菜买贵了要拌嘴,谁洗碗要争执,就连孩子玩具放错地方,两人也能互相指责。有次她和老公吵得厉害,转头看见 5 岁的女儿缩在沙发角落,手里攥着玩具熊,眼神怯生生的,嘴里还小声念叨 “别吵了,别吵了”。从那以后,女儿变得特别敏感,稍有动静就会吓一跳,原本爱说爱笑的孩子,现在连跟小朋友玩都不敢大声说话。
就像很多家庭的日常:爸爸抱怨妈妈做饭难吃,妈妈吐槽爸爸不管孩子,大宝受了委屈就去欺负二宝,整个家里的空气都弥漫着火药味。我们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的争吵,可孩子的感官比我们想象中敏锐得多。长期在吵闹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大脑会一直处于 “应激状态”,就像时刻提着心过日子,连吃饭、睡觉都不能安心。时间久了,他们要么变得和父母一样急躁,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要么变得胆小懦弱,在学校里不敢发言,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多大的房子,多贵的玩具,而是一个安安静静、和和气气的家。傍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饭,没人抱怨菜不好吃,只聊白天发生的趣事;周末一起收拾房间,爸爸擦桌子,妈妈叠衣服,孩子帮忙递东西,哪怕偶尔有小分歧,也能好好说话。这样的氛围里,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感,才能像小树苗一样,稳稳地扎根生长。
02 父母的负能量,会悄悄 “污染” 孩子的心灵
“今天上班又被领导骂了,挣点钱真难”
“你爸这个人,一点用都没有,什么事都指望不上”
“你以后可得好好读书,不然就……”
—— 这些话,是不是很多家长都不经意间说过?
我们以为是在跟孩子 “掏心窝子”,是在提醒他要努力,可实际上,这是把自己的焦虑和不满,像 “情绪垃圾” 一样倒给了孩子。
有位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孩子抱怨工作:“今天客户特别难缠,我都快烦死了”“同事又背后捅我刀子,这班真没法上了”。一开始孩子还会安慰妈妈 “妈妈别生气”,可慢慢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悲观。有次老师布置作文《我的理想》,孩子写道:“我不想长大,因为长大要上班,要受委屈,还要跟人吵架,一点都不开心”。妈妈看到作文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负能量,已经悄悄改变了孩子对世界的看法。
孩子眼里的世界,最初是通过父母的眼睛看到的。如果我们每天跟他说 “工作好难,生活好苦”,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黑暗的,努力也没用;如果我们总把 “你以后会很惨” 挂在嘴边,他就会对未来充满恐惧,甚至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结果。原本该是孩子 “避风港” 的家,反而成了让他害怕的地方。
其实妈妈们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跟孩子沟通:下班回家,先深呼吸,把工作的烦恼暂时放在门外,然后跟孩子说 “今天妈妈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个客户最后跟我道歉了”“妈妈今天学会了一个新技能,以后可以教你”。哪怕真的有不开心,也可以跟孩子说 “妈妈今天有点累,想先休息十分钟,等会儿再陪你玩”,而不是把负面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需要的是积极乐观的爸爸和妈妈,而不是满身怨气的大家长,我们的笑容,才是孩子眼里最亮的光。
03 无休止的比较,是插在孩子心上的 “小刀子”
“你看看隔壁小明,这次考试又是全班第一,你怎么就不能跟人家学学?”
“楼下朵朵画画那么好,还会弹钢琴,你再看看你,什么都不会。”
—— 这些话,就像一把把小刀子,看似不起眼,却能深深扎进孩子心里。
我们以为是在 “激励” 孩子,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 “羞辱”。
有位妈妈总拿女儿跟亲戚家的孩子比:“你表姐这次又考了年级前十,你怎么才考八十多分?”“你表哥会打篮球,会下围棋,你怎么连跳绳都跳不好?” 每次说完,孩子都会低着头不说话,原本爱学习的孩子,现在一提到考试就紧张,一让她学新东西就抗拒。有次妈妈又拿她跟表姐比,孩子突然哭着喊:“我就是不好,你去找表姐当你女儿好了!”
我们总盯着别人孩子的优点,却忘了自己的孩子也有闪光点:他可能成绩不算顶尖,但特别善良,会主动帮小朋友捡东西;他可能不会弹钢琴,但画画特别有天赋,能把看到的东西画得栩栩如生;他可能跑得不快,但特别有毅力,学骑自行车摔倒好几次都不放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花儿一样,有的春天开,有的夏天开,有的秋天开,我们不能要求牡丹像玫瑰一样绽放,也不能期待百合像茉莉一样芬芳。
下次想拿孩子跟别人比的时候,不妨先想想:孩子有没有比上次进步?他是不是比昨天更懂事了?然后蹲下来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你这次作业比上次写得工整,你进步啦”“你今天主动帮奶奶拿东西,妈妈觉得你特别棒”。这样的肯定,比任何 “别人家的孩子” 都管用,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能让他愿意为了变得更好而努力,而不是为了不被骂而勉强自己。
04 对孩子的话不走心,会慢慢疏远亲子关系
“妈妈,我今天在学校画了一幅画,老师还夸我了呢!” 孩子举着画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可妈妈正刷着手机,头都没抬:“嗯嗯,知道了,挺好的,你自己去玩啊”;
“爸爸,我今天跟小朋友玩游戏,特别开心!” 孩子兴奋地跟爸爸分享,爸爸却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别烦我,我正看球呢,快去写作业”
——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
我们总说 “孩子跟我们不亲了”“孩子什么都不跟我们说了”,可其实,是我们先关上了沟通的大门。孩子愿意跟我们分享小事,是因为他把我们当成最亲近的人,是希望得到我们的关注和认可。就像有个孩子说:“我每次跟妈妈说学校的事,她都在看手机,后来我就不想说了,因为说了她也不会听”。当孩子一次次被敷衍,一次次被打断,他就会慢慢收起自己的热情,不再愿意跟我们分享喜怒哀乐。
其实跟孩子沟通,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只需要 “走心” 就好。孩子跟你说画了画,你哪怕放下手机看一眼,说一句 “这幅画的颜色真好看,你能跟妈妈说说画的是什么吗?”;孩子跟你说玩游戏的事,你哪怕暂停一下电视,问一句 “你们玩的什么游戏呀?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沟通,是链接父母和孩子的桥梁。
这些简单的回应,在孩子眼里就是 “妈妈在乎我”“爸爸喜欢听我说话”。沟通就像搭建桥梁,你走一步,孩子走一步,只有彼此都用心,这座桥才能越来越稳固,亲子关系才能越来越亲密。
05 没有边界感的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我看看你日记里写了什么,是不是有小秘密不跟妈妈说?”
“你手机里怎么有这么多聊天记录,跟谁聊呢?我得看看”
“你跟同学打电话,怎么躲躲闪闪的,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 很多妈妈觉得,“我是你妈妈,看你的东西、听你的电话,都是为了你好”,可实际上,这不是爱,是不尊重。
有位妈妈总喜欢翻女儿的书包,看她的日记,甚至偷偷查女儿的聊天记录。有次女儿发现后,跟妈妈大吵了一架:“你为什么总看我的东西?我没有秘密吗?你一点都不尊重我!” 从那以后,女儿把日记锁了起来,手机设了密码,放学回家就关着房门,再也不跟妈妈说心里话。妈妈特别委屈:“我都是为了她好,怕她学坏,她怎么就不明白呢?”
人与人之间需要边界,亲子之间也不例外。孩子从慢慢长大开始,就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他们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就像我们不希望别人随便翻我们的包、看我们的手机一样,孩子也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如果我们总凭着 “为你好” 的名义,去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孩子会觉得 “妈妈不信任我”“妈妈不尊重我”。时间久了,他会不再相信任何人,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僻。
其实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好边界:比如 “妈妈不会随便翻你的书包,但如果你遇到困难,愿意跟妈妈说,妈妈随时都在”“你可以有自己的聊天记录,但如果有人让你不舒服,一定要告诉妈妈”。给孩子留一点私人空间,就像给花儿留一点生长的空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被尊重,才能慢慢学会信任别人,才能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的人。
06 缺少仪式感的家,会让孩子觉得 “不被在意”
“今天是孩子生日,算了,没时间买蛋糕,随便吃点算了”
“周末不用搞那么麻烦,各自在家玩手机多舒服”
“节日有什么好过的,都是瞎花钱”
—— 很多妈妈觉得,仪式感是 “浪费时间”“浪费钱”,可实际上,仪式感不是要多隆重,多奢华,而是那些能让孩子感受到 “被爱、被在意” 的小细节。
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我最喜欢周五的晚上,因为爸爸会买我爱吃的草莓,妈妈会做我喜欢的红烧肉,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旁,一起聊学校和公司的事,吃完饭后爸爸会陪我下围棋,妈妈会给我讲故事。虽然这只是很平常的晚上,但我觉得特别幸福”。
对孩子来说,一顿整齐的晚餐,睡前一个轻轻的拥抱,生日时一个小小的蛋糕,节日里一张手写的贺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满满的仪式感。
而缺少仪式感的家,日子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波澜。爸爸下班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妈妈吃完饭就去刷剧,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玩玩具,没人跟他说话,没人陪他互动。这样的家里,虽然每个人都在,却像隔着很远的距离。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在意,会觉得家里冷冰冰的,慢慢的,他的心也会变得 “荒凉”,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其实仪式感很简单:周末早上一起做早餐,妈妈煎鸡蛋,爸爸叠个被子,孩子帮忙摆餐具;孩子生日时,哪怕只买一个小蛋糕,全家人一起唱首生日歌;节日时,一起动手装饰房间,挂点小灯笼,贴点窗花。这些小事花不了多少时间和钱,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觉得 “我是被爱着的,我是重要的”。而这种被爱的感觉,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着温暖前行。
幼儿画报寄语
我们总在为孩子的成绩焦虑,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却常常忽略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像空气一样围绕在孩子身边,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塑造着他们的心灵。
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养不出平和的孩子;一个充满负能量的家,养不出乐观的孩子;一个总拿孩子比较的家,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其实好的养育,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优秀的孩子也不是一天毁掉的。
只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干涉;多一点用心,少一点敷衍。傍晚跟孩子好好聊聊天,睡前给孩子一个拥抱,周末陪孩子做点他喜欢的事,这些简单的小事,就能给孩子满满的爱和能量。
《幼儿画报》没有生硬的道理,用孩子喜欢的绘本故事、趣味小游戏,传递着温暖与成长的力量。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这些故事,在亲子共读的时光里,既能让孩子学会面对小问题、小挫折,也能悄悄提醒自己:少点对小事的纠结,多点对孩子的接纳。毕竟,我们养育的不是 “完美的孩子”,而是一个能在爱里自由生长、敢于做自己的小生命,而这些不起眼的日常小事,正是滋养孩子成长的最好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