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指尖传承文化韵 香囊寄情三月三

来源:

“三月三,歌如海,花似锦。”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前夕,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桂雅路小学五(20)中队的同学们,在班主任刘慧兰老师和美术老师农干东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之旅——将壮族铜鼓纹样、壮锦技艺与草药香囊相融合,用指尖的温度唤醒民族记忆,以少年的巧思赋予传统节日新活力。 

文化为脉:铜鼓壮锦里的民族密码



“壮锦的斑斓色彩承载着壮乡儿女对自然的礼赞,铜鼓的浑厚纹样镌刻着先民对丰收的祈愿,而香囊自古便是传递祝福的载体。”活动伊始,农干东老师以生动的讲述为同学们揭开壮锦与铜鼓的文化密码。“艾草驱邪、香茅清心,一针一线缝制的不仅是香囊,更是对平安健康的守护。”孩子们屏息聆听,眼神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 

指尖匠心:劳动教育浸润文化传承


穿针引线看似简单,却成为一堂鲜活的劳动教育课。农老师示范“回针法”时强调:“针脚要如铜鼓纹样般均匀有序,这是手艺,更是心法。”左手捏紧壮锦布片,右手银针穿梭,起初生涩的麻线在反复练习中渐成流畅的弧线。裁剪布料时的精密计算、缝制收口时的指尖力道、草药配比时的嗅觉甄别……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悄然化作孩子们手心的温度。“当文化传承从概念变为指尖的触感,工匠精神便在这缕艾草清香中生根发芽。”班主任刘慧兰老师说。 

美育赋能:古老纹样焕发青春表达

当美术课堂的色彩构成遇上劳动实践,文化创新迸发出无限可能。壮锦的瑰丽色彩与草药的青翠相映成趣,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活动尾声,一只只香囊悬挂于衣襟,鼓面纹样记录着美育的匠心,细密针脚诉说着劳动的成长,草药的芬芳则沉淀着民族医药的智慧。 

传承新生:在创造中深植文化自信

原来纹样里的每一道弧线都是祖先与自然的对话!”学生黄渲格感慨道。铜鼓声远,香囊摇曳。这场融合劳动教育、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实践,让五(20)班的孩子们触摸到壮乡文化的根系。“文化传承不应停留在书本,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创造中敬畏,在体验中深爱。” 刘慧兰老师总结道。 

这个三月三,孩子们以手作之名,让民族文化的火炬代际相传。当传统遇见青春,传承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它在一针一线间绵延,在文化自信中生长,终将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花火。

农干东(通讯员) 刘慧兰

(责任编辑 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