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写稿几十年,变化万万千

来源:通讯员频道

 IMG_2340.JPG

70年代开始,我就喜欢在业余时间把学校里的好人好事和少先队活动写成稿件,向报社和电台投稿。但那时我写稿的唯一的方式就是“爬格子”,用笔在稿纸上写,如果需要多发,就垫着复写纸一式几份写。为了争时间,往往晚上爬完格子后,第二天一早就贴上邮票送到邮局去寄。然而,这些充满希望的稿子,常常因为要经过几天的路途,因时间晚了而无法被采用。

后来我想办法,把写好的稿子,送到县委报导组,拜托报导组同志,通过传真机发稿,这样做虽然速度快,但总不能老是这样请人家帮忙,麻烦人家。那时,我是多么想有一台属于自己的传真机啊!但因当时工资不多,买台千把元的传真机,简直是“水中捞月”。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涨工资了,于是,我就用补发来的工资,买了一台传真机。从此,我写稿再不用复写和邮寄了,可以及时通过传真,发送到电台或报社的编辑部去。由于时间及时,上稿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跨入新世纪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和老伴的工资又有了很大提高,我就去买一台理光数码相机。在温岭石塘镇海滩边,我拍下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在温岭登陆的场面,发表在《温岭日报》和《台州晚报》上,这是我拍的照片第一次见报!我好高兴!我拿着这张报纸到处给人看,与大家分享我的喜悦。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大地,近年来,我家的生活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001月,我从已经住了几十年的学校宿舍里,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县房管处分配给我的13平方米的公房里。虽然面积较小,但也总算开始有了自己的新天地。此后,我俩省吃俭用,用积蓄的钱139360元买了160多平米的三层楼房,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窝”,我自己还从中设置了一间“书房”,添置了一台高像素的单反相机和一台M9000数码摄像机,配上了液晶电脑和激光打印机……从此,我在自己的屋子里慢慢地学会打字、做视频,就这样边学边干,当天拍摄的照片和摄像,打印的稿子,只要轻轻点几下,就能及时发送给《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国儿童报》《辅导员》等各大报刊。我还先后被批准接纳为《温岭日报》《浙江日报》和《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通过网络发稿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支拄和乐趣。

改革开放40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从我身上一个个细小的角度,从我写稿、投稿过程的不断变化,以小见大,感受到党的政策得人心,见证了改革开放使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也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限快乐和幸福。

功勋通讯员 俞明德

 

(责任编辑 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