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爱科学 > 正文

和《我们爱科学》相逢在“考古故事街区”

2025-08-26

因为一本杂志、一座城市、一座博物馆,我们相识。又因为这本杂志、这座城市、这座博物馆,我们相逢。京沈两地的微信与稿件,是我们剪不断、爱更深的情缘。

《我们爱科学》杂志创刊已经65周年,我是意外成为《我们爱科学》的作者的。2020年,我在工作之余会给一些科普杂志写稿子,由于发稿率达到“全中”,这激发了我的野心,想要冲刺一些更高端的平台,于是想到了久违的《我们爱科学》。

在我的童年里,《我们爱科学》给予了我许多知识、灵感与想象力。以至于后来的时光里,每每想到这里,我总会激动不已。

2020年的冬天,我拨通了《我们爱科学》编辑部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李伟主编。我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一个刚写考古科普两年的作家,得过冰心奖。她建议我可以试着写一些作品,怕我手生,还特意推荐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汤波老师带我。

第一篇稿子,我打算从熟悉的玉猪龙写起。当时,辽宁省朝阳市的德辅博物馆刚刚复原了八千年前的骨笛,吹奏出了“神曲”。我就以《奏响八千年前的“神曲”》为题,写成了一篇两千多字的稿件,刊发在2021年5月刊上。

李伟老师发来微信说稿子写得不错,杂志准备出个“趣味考古”的专栏,让我多写多发。我很激动,连表感谢,心想这是在《我们爱科学》上建立了一个“创作基地”。

时光荏苒,我在《我们爱科学》一写就是3年多,发稿20多篇,随着写作思路的不断开拓,我开始作为编辑部的“外脑”,大胆思考起来。

2024年夏天,我在看过纪录片《何以文明》后很受启发,提出围绕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一个名为“探密文明”的专题作品,作品会邀请国内考古学泰斗郭大顺先生主持,由我主笔,此想法受到了《我们爱科学》编辑部的大力支持。

为了帮助编辑老师们更好地理解红山文化。2024年8月,我邀请他们共游朝阳牛河梁博物馆,而后又赶到100多千米外的德辅博物馆,深入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万年文化史”。

“探秘文明”刊出后,也得到了郭大顺先生的首肯,他认为做得非常专业且漂亮。

2025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我们爱科学》杂志社,讨论即将出刊的西夏陵申遗专题。这一次,我努力写了5000字,也在《我们爱科学》上完整地刊登了出来。

65年来,《我们爱科学》陪伴我,也陪伴你,陪伴一代又一代读者走进科学世界。值此《我们爱科学》65岁华诞之际,祝福它像神奇的科学实验一样,持续绽放绚丽光彩,引领大家不断探秘未知领域!

作者介绍:何骞,笔名何马,1981年2月生,辽宁沈阳人,文学硕士,辽宁省首批自然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方向)副研究员。曾担任文化记者,长期从事文物和大遗址写作。自2017年起从事儿童文学创作,首部公开发表的作品《绝密情报》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另外曾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